我国古代是如何防火的?古建筑防火技巧大全_古建文化_ 古建筑资料_99古建网

我国古代是如何防火的?古建筑防火技巧大全

日期:2020-03-14     来源:www.99gujian.com    作者:99古建    浏览:50    评论:0     标签:古建
核心提示:我们都知道119是火灾报警电话,从1992年起,每年的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其实,古人很早也有防火意识,老话说的防火防盗即是将防
我们都知道119是火灾报警电话,从1992年起,每年的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其实,古人很早也有防火意识,老话说的“防火防盗”即是将防火放在了首位。我国历朝历代都很重视防火,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消防文化。
中国古代火灾多发,早在上古商周时期就形成了相当成熟的防火理论。《易经》中的济卦:“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水上火下,水浇火熄。君子观此卦象,从而有备于无患之时,防范于未然之际。即便救火结束,也要提高防火意识。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早期防火思想“防患于未然”的最早出处。
东汉人荀悦在《申鉴·杂言》中也提到:“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进一步强调了防范胜于救灾。
中国古代的建筑多为木制结构,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古人往往在建筑物上设置厌胜之物,祈求神明保佑人们不受火灾的侵害,这是古代大型建筑上必不可少的设计。如北京故宫众殿的正脊两端,有一种被称为螭吻的神兽。相传,螭吻喜欢吞火,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端,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此外,书籍也是怕火之物。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成书后,先后编写了七个抄本,分别藏于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除了文宗阁,每个阁的名字都带水,寄托了乾隆皇帝以水镇火、远离火灾的愿望。
我国古代是如何防火的?古建筑防火技巧大全
       古代防火“黑科技”
除了这些先进的防火意识以及祈愿性防火措施,我国古代还有很多实效性防火措施,堪称古代“黑科技”。
我国古代是如何防火的?古建筑防火技巧大全
涂层防火术
现在很多建筑中都包含阻燃材料,然而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现代发明。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发明了利用不可燃物质做防火涂层来减少火灾伤害。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中就发现过木柱上涂抹胶结材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防火保护层”。
隔火设计
我们在南方的徽派、赣派民居里时常见到的马头墙,其实就有另一个名字——封火墙。而闽派、粤派民居里的马鞍墙、镬耳墙其实也是出于这种防火的目的而建造的。这种木柱砌于砖墙之内、以家为单位相连建造的封火墙可以有效阻挡火势的蔓延,别看它们灵动美观,其实最早却是为了有用才设计的呢。
我国古代是如何防火的?古建筑防火技巧大全
除了防火墙,还有火巷。“火巷”这一用于防火的特殊街巷在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诞生。时年,武昌古城发生了一场大火,被烧商户有一万多家。事后,鄂州知府决定开辟“火巷”以防火灾,南宋火巷宽阔笔直且两边均挖设排水沟,可以有效隔绝临街的火源。元大都城的街巷胡同共计400余条,其中“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仅有29条称为胡同,其余均称火巷。火巷在城池中的大量应用,有效地遏制了连片古建筑火灾的蔓延。
水缸灭火
最朴实的消防措施自然是储水,这样火灾来临的时候才能第一时间灭火。自商代起,宫廷里就会摆放水缸。众多清宫剧里也没少出现过这些大水缸的身影,它们有时也被叫做“门海”、“吉祥缸”。这是由于清朝时皇宫频繁发生火灾,故而宫内开始大量设置水缸。据《大清会典》记载,宫中水缸由皇帝颁布命令,缸内要常年保持有水,夏季要保持缸内水质干净,冬季还要点火给水缸加温防止缸内水结冰。
城市消防
我们都知道消防员在火灾扑救中功不可没,其实我国很早就设置了专门的“消防部门”,配备专门的官员和防灭火机构。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专职防灭火队伍始于宋仁宗时期,他们提前制定详尽的防灭火措施,平时巡查街市,排查火灾隐患,及时通报火情。发生火灾时,有的负责维持现场秩序;有的负责救护、安置受伤灾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井然有序。
此外,北宋时期我们就已经拥有了“消防站”——望火楼。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汴京不仅设立了望火楼,楼下还有房屋数间,驻扎着百余名士兵,并备有大量灭火工具,一旦发现火情立刻去灭火。这种设施在《清明上河图》里也可以得到印证。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汴京发生的火灾并不多,这与望火楼和驻扎军队的设置是分不开的。
古建保护 势在必行
文物古建筑是见证历史文明的瑰宝,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城市改造和乡村建设等原因,许多古建筑损毁消亡或被拆除,因此,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就愈发显得珍贵,古建的任何细节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近年来,世界各国文物古建筑火灾多发,损失惨重,令人痛心疾首。每每有灾难发生,人们才开始惋惜,那么灾难之前呢?是不是可以对大众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将责任意识内化于心?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年间,是西安这座千年古都最大的标志性古建筑,也是世界上迄今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历史价值最高、建筑最为宏伟的古城堡建筑,其科研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无城墙,不西安,西安城墙是这座古城当之无愧的“活”的历史记忆、无可替代的文化标志。
古建保护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除了工作人员专业的防护,还需要每个人的敬畏之心与守护之力,这与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倡导的全民文保不谋而合。古建保护,刻不容缓,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
每座历史建筑都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保护她就是保护了一段历史。不要等她们都消失了,才投来怜悯的目光,感叹可惜。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这就是现实,古建筑离我们既遥远又贴近,既陌生又熟悉,保护好她就是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这才能从遥远的过去带给我们现代人跨时空的心灵震动。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文旅融合中的古建筑保护策略

下一篇:文物建筑不能搞亮化工程!已经亮化的该怎么办?

 
 
更多>墙裂推荐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