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50年前考古学者的发现和挖掘,有谁知道在这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下,竟隐藏着3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一段辉煌历史?
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周三代王朝更替的壮阔史剧。这里便是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遗址的“二里头遗址”。(如下图)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豫西地区,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就是这次调查中最重要的收获。
自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发掘工作持续了整整50年,大量的中国乃至东亚“之最”在这里揭晓,比如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等,这里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等,但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作为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期的大型都邑遗存,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学术地位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
据介绍,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等3个自然村,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堆积着四期文化层。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持续不断的发掘,目前已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说到二里头的珍贵文物,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研究室主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而最让他难忘的要数这件堪称“超级国宝”的早期龙形象珍品——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如下图)
“当时,它就放置在宫殿区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中,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让我们激动不已,要知道这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十分罕见。”许宏介绍。
据推测,这个绿松石龙形器很可能是在宗庙祭祀典礼中使用的仪仗类器具,是地位和王权的象征。它总长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厚度仅0.1厘米左右。
8月29日,“走进二里头 感知早期中国”公共考古活动在偃师市隆重举行。在参观偃师商城博物馆举办的“夏商文明展”上,一件嵌有绿松石的铜牌饰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极大兴趣。(如下图)
这块铜牌饰,外部轮廓为束腰明显的长条形,上下各有一对可供穿缀的钮。它的正面,有数百颗长方形绿松石片相互衔接,规整排列,铺嵌成图案,历经几千年也没有松脱。
“镶嵌铜牌饰,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夏代的青铜器,它是史前兽面纹到商周饕餮纹的中介和传承,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偃师二里头遗址分别在1981年、1984年和1987年,共出土此类铜牌饰3件,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许宏介绍。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二里头遗址的保护,在城市规划和项目建设上优先考虑重要遗迹的保护。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将二里头遗址确定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的重大项目和重要工程,开始投入巨资开展大遗址保护工作。
同年6月,《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保护规划》方案,通过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审议。
2009年7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尸乡沟商城遗址保护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对擅自采集文物、违法爆破或钻探、私拉乱建等行为都要进行处罚,拍摄电影、电视等影响资料及举办大型活动需要依法报批等。这也是我省首次立法开始保护二里头遗址这个“中国最古老的夏王朝遗址”。(记者 李迎博/文 许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