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苏州古建网
200余商户入驻文化创意园 整合资源小地摊做大文章
15年前的金秋,苏州文庙古玩市场宣告成立,靠着几家店铺和零零散散的摊贩起家。
15年后的金秋,苏州文庙古玩市场已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形成“三庙鼎立”之势,成为全国知名的古玩交易中心,但它却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日前,位于文庙正南方80米的文庙古玩文化创意园正式落成,创意园首期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实行集中经营、统一管理。
昨天下午,200余家商户正式宣告入驻文庙古玩文化创意园。 80米,一段短短的路,却是苏州文庙古玩市场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千年府学终成了它身后一道华丽的背影。
15年风雨磨一剑
府学文庙的真实身份是苏州市碑刻博物馆,15年前,作为该博物馆的第三产业,古玩市场搬进了文庙。每逢周末,许多古玩藏家和爱好者总要来这里走走看看,吃不上“仙丹”(以极低的价格买到珍品)也好长长见识。
薛静林的赏艺堂是伴随着文庙古玩市场一起长大的,1994年10月,他是为数不多的几家入驻文庙的商户之一。对于文庙古玩市场,薛静林情有独钟,他把文庙比作是苏州收藏家的摇篮,“很多玩家和藏家都是从这里磨练成长起来的,苏州玩古玩的没有一个没来过文庙”。
盛世收藏,苏州自不甘后。据薛静林介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苏州城内便开始兴起古玩收藏热,但当时的古董旧物商店不多,零星散布在大成坊、东北街和黄鹂坊桥以及十全街一带。苏州文庙提供了一个集中交易的平台,苏州文庙古玩市场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古玩交易市场。
据文庙古玩市场产业部主任严建中介绍,原文庙古玩市场占地5000多平方米,拥有古玩专业门面70余间,柜台200余个,固定摊位180余个及近500平方米的临摊区和邮币卡专营厅。
严建中说:“每到周末,全国各地的古玩商贩都会来到这里,摊位都要提前预订的。 ”口口相传,“苏州文庙古玩”逐渐成为业内的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发展受限群雄割据
15个春秋,苏州文庙古玩市场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但多年来让古玩市场搬出文庙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作为文保单位的文庙内保存了大量古代碑刻,其中宋刻《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四碑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时摊贩及商铺的进驻难免会给文物保护带来困难,每逢周末,商贩们把一次性饭盒等生活垃圾随处乱丢,造成文庙里内水池污染,也引来不少群众的指责。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古建筑群重点保护区内不得建市场,把古玩市场搬出文庙,还府学清静的呼声在两会上也因此多次被提出。
“真正促使文庙南迁的原因还在于自身,要适应市场的要求,”严建中说,“场地受限,交通不便,不利宣传,这些都是阻碍文庙古玩市场做大做强的绊脚石”。
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的民间收藏活动也踊跃起来,古玩市场也越开越多,观凤商城古玩天地、园外苑古玩天地、丝绸博物馆的传统工艺中心、五爱堂翡翠玉石市场等古玩市场相继落成,苏州的古玩市场呈现一派群雄割据的局面。
资本注入小地摊
身为苏州市古玩行业协会副会长的薛静林一直坚持没有离开文庙,如今他又第一个搬进了距文庙一箭之遥的文庙古玩文化创意园。“凭经验,我知道这个地方一定会更加红火的。 ”
薛静林的预言是有依据的。“文庙古玩”是一块极具号召力的招牌,从前一阶段火爆的招商情况便可看出,200个商铺报名应征的商家多达300余户,除了本地商家外,还吸引了一些皖浙豫等地的古玩商家。一些从文庙走出去的商家这次又回来了,其它一些古玩市场的商家也纷纷倒戈。“做古玩这个行当,不仅要有人气,还要有地气,”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一些买家的乐趣就在一个“淘”字,逛地摊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习惯,把古玩市场“束之高阁”,只用一两部电梯拉客户必定要“无路可走”,古玩市场在转型时必须得考虑这个因素。而南迁后的文庙古玩文化创意园为地摊商贩预留了800个摊位,200个商铺也在原电子市场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延续了古玩市场特有的地摊文化。
但真正吸引商家的还在于资本的注入。正处于整合与布局快速发展调整期的文庙古玩市场必须寻求新的突破,苏州豪克企业的加盟让亟待寻求新突破的文庙古玩市场找到了前进的动力。豪克企业、文庙古玩文化创意园董事长金雨说,“苏州的古玩市场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作支撑,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资本的注入、准备的市场定位和规范的市场运作,小地摊也能做出大文章”。
来源:苏州日报 □本报记者 吕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