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徽省铜陵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利用冬季长江及沿岸湖泊枯水之有利时机,进行“三普”野外调查回头看,在该市南部的天目湖、水桥湖和白荡湖岸边发现一批新石器至明清时期的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存,更加丰富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特别是在天目湖东北一岗地南头的湖头村民组,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4000年左右,填补了铜陵史前考古的一项空白。
湖头遗址东、南、西、三面临水,中间高四周渐低,呈漫坡状,属典型的水滨高地型地貌,因冬季湖水干枯,湖漫滩现出。普查人员在岗地和附近的河漫滩地表采集到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主要是石制品和夹砂陶器。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砺石等生产工具,少数通体磨光,多数制作粗糙,磨制不精,且留有较多的打击疤痕。陶器器类较少,以鼎足居多,另有支座、纺轮和网坠。鼎足种类较多,富有特色,形状分别是为侧扁三角、鸭嘴形、折角(起脊)形、凿形、铲形等,均为夹石英砂红褐陶,手制,火候低,质地疏松,易碎;鼎足面多施竖向划纹(划槽),少数戳印篦点纹或施指窝纹。综合陶器的特征分析,考古专家初步推测湖头遗址的最早年代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晚期阶段。
湖头遗址年代跨度大、延续的时间长,历经新石器时代、商周、唐、宋、明清等不同时间段,加上遗址临水,水患较大,人为和自然的双重因素致使早期文化遗存被覆压或遭破坏,文化层堆积范围与厚度不清,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在距湖头遗址不远的其它湖岸边,文物工作者还发现一些零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天目湖等湖泊周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发现,不仅为研究铜陵、皖南乃至长江下游的早期文化面貌补充了新的考古资料,而且拓展了我们对沿江史前文化的认识视野,同时对探索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以及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安徽省铜陵市文物局 唐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