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南国书香节,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举行了首发式。丛书共包括岭南古村落,岭南园林,岭南民居,岭南祠堂、书院、学宫系列,岭南精品建筑五个系列,内容涵盖了岭南建筑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对岭南建筑和文化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和记录。其中,“岭南古村落”系列《走进古村落》是继2009年该社出版的《广东古村落》之后,目前国内第二次全面的、图文并茂的介绍省级古村落的书籍。
2007年~2009年,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积极开展“广东省古村落保护专项工作”,组织专家进行学术调查、认定和编纂等抢救性工作,并命名了第一批27个、第二批37个共64个广东省古村落。2009年出版的《广东古村落》一书即为首批古村落的调查结果。而2011年8月出版的《岭南古村落系列——走进古村落》这套丛书则是从已公布的64个古村落中精选47个古村落,按地域分四卷出版,对古村落的展示更加具有完整性。
古村落的调查认定已经进行了四年多,那么,如今的古村落与认定调查之前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古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又出现了什么新问题?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岭南建筑经典丛书》编委,岭南祠堂、书院、学宫系列的编委会主任吴庆洲教授;以及岭南古村落系列的执行主编、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抢救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陈周起。
建筑细微之处容易被忽视
信息时报:在已经命名的64个古村落中,《走进古村落》系列为什么只选择了其中的47个古村落?对这47个古村落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陈周起:之所以选择这47个古村落,有两点,一是从材料收集的丰富角度看,包括建筑、民俗等各方面,相对来说都保存得比较好。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偏远的贫困地区的古村落,也许不一定比得上珠三角的精美,但是在当地却很有宝贵的价值,所以,我们也选了进来。另外,这套丛书从已公布的64个古村落中精选47个古村落,按地域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分四卷出版,一则显得比较有条理性,读者阅读起来也有对比性;二则对古村落的展示也相对更加具有完整性。
信息时报:与之前出版的《广东古村落》相比,《走进古村落》系列选择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