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
从今天起,由苏州祯彩堂复制的缂丝国宝级文物《朱克柔牡丹图册页》将亮相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智慧的长河”展区。这是进入中国馆展区的唯一一件缂丝品。日前,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馆部文物组专家赴苏洽谈借展事宜时,给予祯彩堂复制品高度评价。
朱克柔,北宋、南宋之际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在缂丝与绘画艺术高度融合的宋朝,朱克柔是当时最负盛名的缂丝大家,她专以花鸟画为稿本精工缂织,传世之作对后人影响颇深。早在明代,苏州人文从简就曾对朱氏之作有过极高的评价:“人物、树石、花鸟,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流传至今,尤成罕观。”朱克柔的存世之作共7件,分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曾为清朝乾隆帝收藏、并录入《石渠宝笈重编》的“牡丹图册页”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纵23.2厘米、横23.8厘米的“牡丹图册页”描摹了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其稿本或出自朱氏本人画笔,也可能裁自某件花鸟画。为了追求画作逼真自然、工整富丽、色彩鲜艳的风格,朱克柔采用她本人开创的长短戗技法,将牡丹花瓣和花叶用同一色系、深浅不同的颜色相互穿插缂织,从而达到了自然晕色的效果。为了忠实表现画作精神,朱克柔使用的色彩极其丰富,用十余种不同色阶以梭代笔进行织造,远观只有黄、蓝、绿三色的“牡丹图册页”,其实在缂织时使用了不同深浅的近十种黄色和绿色丝线,进行拼色,使牡丹层次分明,枝叶阴阳相分。整件作品尺幅虽然不大,但强烈的对比色和纯熟细腻的手法几近完美地突出了描摹对象的轮廓,使一朵鲜活的牡丹“怒放”了近千年的时光。
今年二月中旬,苏州祯彩堂得知了世博会中国馆在寻觅朱克柔缂丝复制品的信息。“非常幸运的是,因为去年在辽博参加缂丝研讨会的时候,我有机会近距离观赏过朱克柔的‘牡丹图册页’真迹。经过与专家的研讨,我们决定尝试着复制这件缂丝国宝。”精心准备后,祯彩堂主人陈文带领艺人们前后耗时50余天完成了“牡丹图册页”的复制工作,“在中国的缂丝史上,朱克柔的作品绝对是一个巅峰,有极深绘画造诣的她运梭如运笔,表现在作品上,就是多一笔少一笔都不行;要想把她的传世珍品较好的重现而出,需要高超的手艺和精准的理解。从目前我们得知的专家评判来看,这次的复制是成功的。”陈文认为能把现代复制品放进世博会展出,最重要的是显示了缂丝这门古老技艺仍然在苏州薪火相传。
记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