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
在人杰地灵的吴中区东山镇,“隐居”于太湖边的大型宅第民居纯德堂,对于文物拥有量颇丰的当地而言,都算得上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一个重要新发现。
占地1283.23平方米的纯德堂位于杨湾村张巷80号,现存单体文物建筑共7处——轿厅1栋;大厅1栋;住楼1栋;花厅1栋;书房1栋;书楼1栋;水井1口。整座建筑规模极为宏大,其布局可分东、中、西三路,皆以备弄相通。东路有花厅、书房;中路有轿厅、大厅、住楼;西路有书楼。
三路单体建筑四周围以高耸的院墙。前院墙有二道,二道院墙之间有古井一口。轿厅二坡硬山造,两山墙顶部设五山屏风式烽火。面阔三间,进深8.0米,为内四界前廊形式。大厅面阔三间,进深11.4米,内四界前廊轩后单步形式。大厅后本有穿堂,可惜穿堂今已毁坏。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双步做法。内四界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住楼前庭院院墙正中有砖雕墙门,字枋内有“勤俭忍龢”四字铭。
东路的花厅面阔三间,为内四界前廊轩形式。内四界扁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花厅后有备弄可通后面的书房。西路书楼面阔三间9米,进深11.5米,书楼的底楼原应四轩连缀形式,现仅存前半部分。二楼构架为圆作抬梁式。
纯德堂所在的张巷,俗称张巷里。是东山镇后山的一个自然村。据张巷里《陆氏宗氏碑记》记载,南宋时朱希贞南迁定居张巷,后成村落。明清时为该村的兴盛期。陆氏是该村的望族,现该村仍保留有明、清、民国民居6处,文化积淀较丰厚。
规模宏大、营造精良的纯德堂,各单体建筑基础、构架均稳固,虽然轿厅的门窗和大厅穿堂有所损坏,但可以视作东山地区晚清时期群体民居建筑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普查人员因此建议纯德堂应直接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加以保护。
进入此次评选的文物点均系普查中的新发现,因而在它们背后,也许还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与传奇。为更好地挖掘新发现文物点的历史史料与文化价值,欢迎广大读者和市民积极踊跃地针对自己了解的文物点信息提供线索,报料者既可致电晚报热线96466,也可致信公园路45号苏州市文物局,请在信封上注明“十大新发现评选”。提供重要线索和文史资料的市民有望获得活动特设的“优秀报料奖”。与最终评选结果最接近的市民将有望获得活动特设的“优秀投票奖”。
本报记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