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保护·传承·弘扬

日期:2015-09-08     浏览:6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保存古风■实施了古城区街巷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656条街巷整治■经过保护更新,古城盘门、观前、十全街等传统风貌地区展新颜传承古艺2006年以来,苏州工艺美术以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

8z*|5q-pNvJJ?0保存古风99古建网!FN5vk+A,|

X+y a+S\]:N;q{z0■实施了古城区街巷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656条街巷整治99古建网`.BIv1q Bi l*h

Z MN4V${ F%pm0■经过保护更新,古城盘门、观前、十全街等传统风貌地区展新颜

'g n5@Qja,^'W0 99古建网"p_+j o.Ba9S dW

传承古艺

4b"{1y yga0 99古建网 oW a0Q G0jK p

2006年以来,苏州工艺美术以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入选:99古建网)||n)\$k0r X+A r

99古建网 p xq hV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项99古建网p UW O^&F`5k

ZK@Cr nPm&K0■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2项

Y+v~)@q(Ocn0

-Ul^4V9YH(g^0■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99古建网#uP7q O+^^\1l s6TP

99古建网 E"j*o4O-w1`#JT^

文史立说

W|I ZP/y0

8Z2lg6XwJ|:a0■2009年出版了《苏州史纲》。目前16卷的《苏州通史》框架成形

*y9[t3r'VSJz*W.D0 99古建网 M AP m1l

■历代文人名士留下约4万种文献典籍,《苏州文献丛书》的编纂计划已初 步成形99古建网/~7~Td-btL#}\

99古建网 \4z)V9O qp ca

大学校园里、异国舞台上,昆曲婉转的水磨腔一再唱响,余音绕梁,令观众陶醉其中。近年来,在“走出去”、“扎下去”战略指导下,苏州昆曲基本实现了走向全国、走向年轻人和走向国际舞台的三大突破,青春版《牡丹亭》和经典版《长生殿》两部作品在海内外已巡演200多场次,2007年5月启动的“幽兰飘香——昆曲走进百万未成年人”普及工程至今已为10万余名中小学生演出450余场。评弹方面,目前全市城乡有书场55家,大多数书场年均演出300场以上。全市评弹演出每年都在1万场次以上,其中市直评弹团年演出均保持7000场次左右,已连续9年名列全国208个曲艺类团体之首。为国内观众服务的同时,苏州评弹也远赴欧美和东南亚交流演出。99古建网_&`:]l.N[jc

99古建网T Z/j'Os

作为极具苏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评弹等吴地传统表演艺术在今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在苏州这个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物质领域到非物质领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古迹遗存共同组成了壮美的文化画卷。近年来,在打造“文化苏州”的旗帜下,我市对吴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弘扬全方位展开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99古建网 UB(K-D(LJ

Yt2|'a3J"r.`0古城内外 文化遗存亮起来

(_`Y P6Kbe0

&s a!sEv#FY oq0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拥有丰富的考古资源。去年3月,市考古研究所正式组建并着手研究编制苏州“十二五”考古规划。围绕吴国都城和王陵探寻,我市正加大吴文化考古工作力度。最近,苏州考古所和中科院考古所正式签订协议,共同合作对“吴国都城”考古的课题进行研究。该项目被列入中科院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

+tS0C0E z0

%F@i{hf/t1n5b#X0从文物古迹、古民居到街坊再到历史街区,从街、巷、弄到整个古城,多年来,我市对苏州古城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分别由平江、金阊、沧浪三个区选择10号、16号、37号街坊作为试点进行的街坊改造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市又以实现“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配套生活设施,方便群众生活,改善环境质量,彰显风貌特色”为目标,实施了古城区街巷综合整治工程,在保护传统民居方面作了新尝试,目前已完成656条街巷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9古建网x Y9o/Xtdt L

99古建网b"Zi^G/_*y

经过保护更新,古城盘门、观前、十全街等传统风貌地区展现新貌,重塑了苏州传统商业中心的形象。通过渐进式、微循环、小步走、不间断的保护性修复,平江、山塘两个历史街区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宾客和城内时尚人士的必游之地。其中,平江路保护整治工程还荣获了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iJ Ol3[w0

9d~4d xep(orl2r0平江区的桃花坞地区浓缩了历史悠久的苏州古城文化底蕴,保留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吴文化构成元素。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列为重点工作,要将其打造成吴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文化苏州”的重要展示窗口、苏州旅游发展的新亮点。今年4月底,平江区将确定该项目的规划并组建项目公司。

t!t8x9do0

s5X1okUr6|%?0苏州古城外,浩淼太湖畔,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也在积极推进。近年来,吴中区已先后完成了11处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总投资达25亿元、涵盖所有公布保护古村落的保护开发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2005年以来,吴中区累计投入1.3亿元,吸引民间资本3000多万元,实施了明月湾、陆巷、三山岛一期保护开发和东村、堂里等古村落内重点古建筑的保护性抢修及环境综合整治等保护工程,古村风貌、民风习俗、民间文化均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目前,古村文化旅游成为环太湖文化产业圈的重要内容,全区开放的古村落已达5处,“太湖山水古村文化体验之旅”纳入长三角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2009年,陆巷、三山岛和明月湾古村共接待游客数量达45万人次、门票收入830万元,保护利用综合效益得到显著提升。99古建网siL)F%z6ukU

o,Rl|5D?{(H0苏作精品 传统工艺秀世界99古建网p+h ^7E-y6G3h#jb

99古建网:axz!k2zD

“苏”字号的精美工艺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门类齐全,按国家发改委的最新分类在全国工艺美术的11个大类中拥有10个大类,各种花色超过3000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以工作室为主的民营企业和个体作坊达6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年经济总量超过50个亿。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曾涌现出1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2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8位工艺美术名人、30位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和一大批高、中级工艺美术师,形成了工艺美术的人才队伍,位于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自2006年以来,苏州工艺美术以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分别为14项、22项和31项。99古建网Ca'|*zR b D)R}

PqwR{ Z$R0近年来,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组织评选了两届“苏州民间工艺家”80人,培训技艺人员400余人,有522人获得了工艺美术初、中级职称。借助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展示平台,该协会主办工艺美术精品展、特色展8次,协助市政府有关部门举办工艺美术展11次,组织参加全国、省工艺美术精品展12次,共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一百多项。99古建网*T:Y\:bL-{UW

99古建网~.r%cw E{Xy

作为国内同行业的领跑者,我市传统工艺美术界已拟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准备在3年内推动建设高新区镇湖街道刺绣特色产业基地、吴中区光福镇玉雕特色产业基地、吴中区香山街道核雕特色产业基地、常熟花边特色产业基地、平江区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沧浪区相王路玉雕产业基地等10个特色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传统工艺和现代手艺的文化城市;3年内使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使特色工艺品、艺术品的经济总量超过100亿元(不包括黄金首饰)。99古建网G3B8}*F"j!?!~

99古建网XH&hk8b7Y

汲古开今 典籍通史传未来99古建网n.Jup1`B+zxq-k

u A^? fLL ~6_0苏州是吴地的核心地区,苏州历史文化体现着吴文化的核心内容与价值。长期以来,苏州史研究是中国地方史、城市史、吴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史学工作者编写、整理、出版了一批有关苏州史的专著和资料。在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的直接组织和领导下,历经三年多时间的精心创作,2009年又出版了《苏州史纲》。为了深化苏州史研究,多卷本有特色的《苏州通史》的编纂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多次组织全市历史学界座谈讨论,经有关专家多次设计、反复认证,目前已经基本上对《苏州通史》的框架达成共识。《苏州通史》计划共分16卷,根据苏州政区空间的定位,兼顾历史与现状,以现行行政区域为基准、详写,历史行政区域超越现行行政区域部分略写。参照中国传统史书编撰体例,《苏州通史》主体部分为导论以及从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历史(分为若干阶段的断代史),另设人物传、志、表、图等四部分以丰富断代史内容。作为我市“吴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系统工程的重要课题,《苏州通史》将于今年年中落实编撰人员,举行启动仪式。99古建网&_6[I1\/{p%N_ iB

Q0t jaz8[0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苏州有大量丰富的文化典籍值得整理发掘。自唐宋以来,苏州涌现出数以万计的文人学者,尤其在明清时期,科举人才辈出,是著名的“状元之乡”,还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全国的大家巨匠,如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文学界巨擘王世贞、归有光、钱谦益、吴伟业、冯梦龙、金圣叹,书画界领袖人物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医学与自然科学领域大家吴有性、叶天士、王锡阐等,仅据苏图所编苏州艺文志提供的数据,他们就留下了约4万种文献典籍,造就了苏州“文献之邦”的地位。这些文献典籍不仅为我们研究苏州地方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是苏州拥有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具体表征。目前,拟定名为《苏州文献丛书》的编纂计划已初步成形。丛书编纂将采取课题立项方式进行。丛书原则上以50万字为一册,可一册若干种,也可一种若干册。从今年开始,每年可点校6种文献,每年点校的文献汇为一辑,如2010年为第一辑,2011年为第二辑,依次而推,以便持续。99古建网[:jmPH.}l ]

99古建网5|0M dR$lpTC

□本报记者 陶冠群99古建网!N!is g7p%@d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虎丘地区怎样改造“最苏州”?

下一篇:福州新河上救生堂于10日开放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