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
苏州有很多“城市名片”,有“城市客厅”之誉的虎丘胜景,有巧夺天工的苏绣,有遍布城乡各处的园林等等,但这些多少得益于丰厚历史的滋润。作为国内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的地级市,苏州亮出的名片就是“保护、传承与更新”。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没有我们亲手创造的“城市名片”?
有。 2008年,苏州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这是对一个城市的最高褒奖,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苏州建设 “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时隔两年,当苏州在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全国文明城市”这张宝贵名片,我们是否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去年,中央文明办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14个城市(区)进行了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测评结果显示,市民非常珍惜“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呵护她,使苏州顺利进入 “公共文明指数排名靠前城市”的行列。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苏州,文明如和煦春风,吹拂着城乡大地。无论城市主干道、商业大街,还是居民社区、背街小巷,文明都像参天大树,已经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心中,并外化为礼貌的语言和文明的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城市也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上狠下功夫,对于“文明城市”这张宝贵名片,全国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态势。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形势,必须全面加大创建工作力度,才能让“全国文明城市”成为苏州一张永久亮丽的名片。
让文明成为苏城第一名片,必须确立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长期任务的理念。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因为文明决不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称号,她代表和蕴含着城市的各种美好价值,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也是实现各种美好愿景、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苏州正处于转型升级、再度崛起的新阶段,确立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的理念,借助常抓不懈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力提升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辐射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让文明成为苏城第一名片,要结合建设 “三区三城”总目标,着力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
当前,苏州以建设 “三区三城”为战略总目标,而建设文明城市则充分体现了“三区三城”的丰富内涵。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是要求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城市管理、人文素质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使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捷度、公共安全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把苏州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天堂”。
让文明成为苏城第一名片,要把为民办实事、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形成长效机制。
城市文明创建工作,人民群众有期望,城市发展有需要。文明城市建设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检验“三区三城”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尺。在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的“规定动作”与为民办实事、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自选动作”紧密结合起来,使文明城市创建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利民工程,成为建设“三区三城”的具体行动,使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真正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就是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市民素质的过程。苏州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更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我们有责任、有决心以实际行动践行公共文明,引领文明风尚,让文明成为苏城第一名片。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