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南澳Ⅰ号考古进入古船内部 开始大规模打捞

日期:2015-09-08     浏览:12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5月10日,位于广东汕头南澳岛海域的“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开始大规模打捞。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实施的“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水下考古队在抽取沉船
99古建网0h8t"y ^l p(W

  5月10日,位于广东汕头南澳岛海域的“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开始大规模打捞。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实施的“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水下考古队在抽取沉船上层覆盖淤积物的过程中,已经清理出相互平行的3组木质沉船隔舱板,隔舱板之间发现一摞摞码放整齐的瓷器文物。

uskZom4_(a1x0 99古建网7I:B z5`q\9a

  从5月1日开始,天气状况有所好转,水下考古工作得以持续开展,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在最近的9天时间内,“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重点开始从外围和表面散落文物的采集转向沉船区域内沉船船体及船载文物的发掘。目前,水下考古工作队在沉船中部已经通过抽泥清理出相互平行的3组木质沉船隔舱板,隔舱板之间间隔约为1米,其中一块已经清理出长约4米的一段,隔舱板之间清理出码放整齐的一摞摞瓷器等文物。成摞瓷器基本上都是侧立横放并交错码放。目前见到的文物种类主要是青花瓷大盘,也有少量碗、钵、杯及金属凝结物,其中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有代表性的器物,瓷胎和釉质比较厚重,青花颜色不太鲜亮,发灰或者发黑,无论人物还是花草图案都比较随意,器表施满釉,底足粘有细砂,即“砂足器”,属于外销瓷中的常见类型。在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潜水员的协助下,水下考古队分别对已清理出的沉船区域局部进行了摄影、摄像等影像资料采集、硬质探方框架(1米×1米)的制作和水下放置、探方发掘以及沉船局部测量绘图等工作。99古建网2KGU5p'K NB

hV Z4u Vj0  今天下午14时许,海上天气骤变,原本晴朗的天空飘起了乌云,风力不断加大,海面飘起了白头浪,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南澳Ⅰ号”原定的打捞计划,“南天顺”打捞船上依然一片繁忙,一筐筐的青花瓷器不断随着吊臂缓慢上升。海底瓷器捞上打捞船后,被迅速装上塑料篮子,并送往冲水区域用淡水冲洗。打捞船上,广东汕头边防支队正对出水文物和考古专家实施安全警卫,1艘公安边防巡逻艇和2艘摩托艇负责海上警戒,及时劝离不明船只,以免影响打捞工作。

:@LFZ;c6d7e;y0 99古建网n @5[4mEa }9i

  同时,沉船表面及外围散落文物的采集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截至5月9日,采集出水的完整或者可复原文物累计已达1000余件,出水文物主要类型仍然是外销瓷器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此外还有釉陶罐、铁锅及铜板等。99古建网#w%\$P$}.A

:t,V2q*E M8]0  按照计划,今年“南澳Ⅰ号”考古发掘要做的事情,是在90天内将船体内文物清空,然后再进行船体打捞的准备。据介绍,如果天遂人愿,“南澳Ⅰ号”船舱内文物有条件被大量地迅速发掘出水。从探摸的情况看,“南澳Ⅰ号”沉没时是较为平稳的沉到海底的,船型大且完整度较好。“南澳Ⅰ号”船体今后如果出水,将填补明朝晚期海外贸易商船研究的空白。 (记者 吴春燕、张景华 通讯员 林春伟)99古建网?e&RyB Mh+_3}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姑苏文化惊艳世博

下一篇:让太湖名山展现更多文化内涵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