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
明代缂丝精品《群仙祝寿图》修复完成
2009年10月13日,晚报独家报道了《明代缂丝精品<群仙祝寿图>复制成功》,复制者苏州祯彩堂随后表示,应藏家要求,将对《群仙祝寿图》原件进行修复。昨天下午,祯彩堂负责人陈文向记者展示了两位缂丝高手耗时15个月修复完成的《群仙祝寿图》。对于已成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缂丝技艺,《群仙祝寿图》的修复成功为这项技艺的研究和传承,积累了宝贵经验。《群仙祝寿图》高218.5厘米、宽172厘米,是一幅大型缂丝作品,51位神态各异的仙家人物和大量的仙禽瑞兽、香花宝树全系艺人用小梭缂织而成,其艺术价值、科研价值高于清朝缂丝品常用的“以笔代梭”,因此非常难得。目前已知的同类存世品共两件,一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是出现于2006年12月上海某拍卖公司秋拍中的“华封三祝”。
2008年,陈文第一次见到《群仙祝寿图》,发现其总体保存状态尚可,丝线没有酥化、色彩稍有褪色;较大的破损有百余处。《群仙祝寿图》是海外回流文物,之前的藏家也作过部分修补,但不懂得中国缂丝奥妙的老外只能采用“打补丁”的方法把破损处简单固定一下。“一定要用缂丝技艺来修复,才能做到修旧如旧。 ”在复制成功的基础上,陈文开始了难度更高的修复工作。《群仙祝寿图》的人物“开相”是这件精品最出彩的地方。修复时,首先从绘画的角度熟悉原件人物的造型和风格,五官、头发、眉毛等细节要精确,有了画稿后,缂丝艺人一面遵照画稿一面对照原件,按原件的技法要求和习惯进行修复。修复使用的丝线在色泽上最好与原件“无限接近”,于是,艺人们先对丝线用传统方法“去光”,然后再一根根地进行比对、试织,“如果出现色差的话,就得返工重来。这个过程非常耗时。 ”陈文回忆道。
整整15个月与这件400年前的缂丝精品朝夕相处,陈文觉得收获实在太多了:“那些细致之处,只有在完全进入原件的技作流程之后,在与古人的‘同步’制作中,才能有真实的感知。 ”以一根眉毛为例,在几乎很难分辨清楚的丝线接头处,原件多次细微起落,令每一根眉毛“活”起来。“我们在修复时,深深地感到古人也是一边制作一边创新,力求达到最完美的表现效果。这不仅令我们肃然起敬,其中的魅力更是令人陶醉。 ”
记者 李婷 摄影 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