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
上午,两辆满载着袁氏堂砖雕《清明上河图》,风驰电掣般地开往北京,并将安装在刚刚落成的中石油公司总部办公大楼大厅。袁氏堂传人袁中平兴高采烈地说:“这是我们制作的一幅单体面积最大的砖雕作品,其雕刻难度也是从未碰到,堪称袁氏堂巨幅砖雕的顶级精品。 ”
这幅砖雕《清明上河图》,主图由75块30厘米见方的御窑金砖拼成,总长度达4.5米,宽1.5米。整幅画面,是按《清明上河图》最繁华的汴京市井风情实景式搬上金砖的,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市场交易情景,也是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的写照。记者采访时从砖雕作品上看到,画面构图丰富,左侧反映的汴京一个热闹的集市交易市场和繁忙的码头景象。有挑着担、推着车的,也有赶着马车、牵着驴的。右侧是以河面为主,河中有摇着船停靠码头、岸上人帮忙拴缆绳的,河岸边两棵饱经风霜的大树,一根根树枝伸展至河中。岸边还有一排排茶馆,休闲的市民正在品茗聊天。中平告诉记者,画面上共有205个人物,其神态迥异,栩栩如生;客商船有8艘,还有5匹马和5头驴。这组画面,是整幅《清明上河图》中最精彩,也是最丰富的,格外引人注目。
去年下半年,袁中平他们接到任务后,集中精力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创作之中。中平向记者介绍,砖雕《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经历了选砖、配色、临摹、雕刻、上色、包装、启运等“6个阶段”,可以说每一个过程都凝结了不少心血。特别是雕刻这一环节,要在75块金砖上雕刻出205个神态各异的人物,确实难度不小。每个人物的开相,花的功夫最大,无论是眼神还是笑容,都不能一个样,即使是脸上的皱纹,也要雕刻出不同的程度。车夫与船夫要有所区别,年轻人与上了年纪的人要一眼就看得出。中平说:他们在创作中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运用了不少新技法,使之整幅作品不仅大气,而且雕刻细腻,给人以一种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我们足足花了四个月时间,投入了近千人工,终于圆满地将其完成。”袁中平不无自豪地如是说。他告诉记者,在北京安装时,可能还要进行局部的处理,保证整体视觉效果能够得到完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