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楼以房养房是最好出路

日期:2015-09-08     浏览:9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苏州日报三层砖雕门楼是吴大澂故居中唯一一件保存下来的遗物,门楼上的题字和砖雕图案基本完好无损。凤凰街和沈衙弄交会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饭店。坐西朝东三开间高轩大屋,正中悬挂着“明楼”的匾额。南面并
99古建网L Ff.@tdh-y0J

苏州日报99古建网2Sk/Sb+dH m$LO@ W

99古建网+U q-Kh4[Y

99古建网~8K m7J,CS

%IJ3]]E~y-t0三层砖雕门楼是吴大澂故居中唯一一件保存下来的遗物,门楼上的题字和砖雕图案基本完好无损。

F E {9F([.t9p0 99古建网s)^? }B

凤凰街和沈衙弄交会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饭店。坐西朝东三开间高轩大屋,正中悬挂着“明楼”的匾额。南面并列着还有四间平屋,也都悬挂着“明楼”的匾额。多数苏州人或者久居苏州的人们都知道这处所在,这是苏州一处既高档又高雅的餐饮场所。在这儿既能吃到价格高昂的鲍翅宴,也能享受到从前大户人家园林庭院式的环境。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古宅里曾住着晚清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湖南巡抚吴大澂。只有在大门外廊楣一角的两块小牌子——一块写着“控制保护建筑”,另一块写着“吴大澂故居”,只言片语地诉说着老宅的历史。

&|#D8v!}$n0]|`0

m*Mp]y0[f,n^Y0古宅档案99古建网[oWG1V'j$T}

99古建网 ke+r8| Y'HH

明楼,相传为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归居,晚清著名金石学家、湖南巡抚吴大澂买下后,对其进行了改造,整修一新。据《沧浪区地方志》记载:“原为朝南三路六进大宅,大门在十梓街上。大部分已于几次拓路时陆续被拆。 1998年,又将所余房屋就地移建为朝东两进建筑,即大厅三间和堂楼三间带两厢。 ”

0C-Ma#H*Y6\6m%J&P0 99古建网MD+M7Wo uB7j g}-?

吴大澂购得此宅后,因曾得“宋微子鼎”,其铭文中把“客”写作“愙”,便以此字作为自己的斋名,作为自己终老之所。吴大澂的嗣孙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和文物鉴赏家吴湖帆在这座老宅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99古建网 Ctj/j] pO

+k&z a*E ^a0街坊记忆 老房子里曾住6户人家

j(r/`xj0 99古建网d(vO&Q^+X-`

记者在寻访中发现,与吴大澂故居相关的史料很少,附近的居民对这座老宅子的建造历史、人文掌故知道得也很少,甚至一些研究古街古巷古宅的专家、学者对此也不是很清楚。为了了解老宅过去的面貌,沧浪区双塔街道的同志花了几天时间打探知情人,大公园社区的工作人员甚至动用了当地的户籍警来协助查寻,因为那个片区几经道路拓宽、街坊改造,老居民各奔东西。现住在沈衙弄5号1幢的季华祥,是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位老住户。

xaf.AY%H%c{d0

+D7sBh^0今年91岁的季阿婆是1952年搬到这儿的,当时她住的地方叫酱园弄景德里8号。按照改造前的方位,她的房子就在吴大澂故居的西面,隔一条小路。她记得很清楚,原来老房子的住户都是从西面的石库门(现在是明楼的后门,供饭店员工进出)进出,而现在沈衙弄朝北的那个小石库门当时还没有。从西面那个石库门进去后,左手是两层楼房子,楼下住着一家,木楼梯上去,楼上住着两家,房子蛮破旧的。右手一进去也是一间房子,应该是厢房,厢房边上就是个天井,天井里有棵香椿头树,长得蛮高的,应该有些年代了。天井的北面还有个石库门,里面也住了两家人家。季阿婆跟住在里面的几户人家都相处得不错,经常去串门,还搓过麻将。“老房子里面总共住着6人家。 ”季阿婆还能说出他们的名字来,其中金家夫妻俩是唱昆曲的,陆家是做郎中的……这6户人家确实有家姓吴的,男的叫吴兴(音),女的叫潘承吉,就住在小天井北面的石库门里,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吴兴是“文革”中去世的,潘承吉在“文革”中也受到牵连,那时候就经常帮着居委会打扫卫生。后来潘承吉和她儿女陆续都搬出去了。

(u-u9}aqn*Yb3I0

B DC9|\lQ9GE7CH*u0在沧浪区文体局,工作人员谭赛阳给记者查找到了一本《沧浪区地方志》,上面对吴大澂故居有简单的记载:“原为朝南三路六进大宅,大门在十梓街上。大部分已于几次拓路时陆续被拆。1998年,又将所余房屋就地移建为朝东两进建筑,即大厅三间和堂楼三间带两厢。 ”根据这记载,再结合季阿婆的描述,记者分析,季阿婆那时的吴大澂故居可能已是中路的最后第五进和第六进房子了。只不过,到了1998年将原来的南北向移为了现在的东西向。

@eBdz&by-R|0

7[`tj][i2i)k ~0变身“明楼”成民间资本修复古建典范99古建网nd b Y7xq

Ip wf;?0现在的明楼其实分三部分。“我买下时有三张房产证”,明楼老板阙旗明说。一部分是1998年移建后东西两进的吴大澂故居,面积为400多平方米;第二部分是与之并排的南面四间平房;第三部分就是西北面的一幢三层楼,大家都叫它“小白楼”。99古建网,C-y w6H7jp` I

h"mDZs+M~0现在这三部分已连成了一体。99古建网`0j1K.PB

99古建网[^ m+D3p&N QY

从明楼的正门进去是故居的一进大厅,当时的圆柱还立在大厅中。绕过大厅中堂,便是第二进的石库门和两边的蟹眼天井。三层砖雕门楼是故居中唯一一件保存下来的遗物:当年苏州知府陈德铭题写的“螽斯衍庆”和两边“出巡场景”以及三层上的“八仙过海”的砖雕图案基本完好无损 。过天井便是带两厢的二层堂楼,现在已被隔成数个包厢。而休闲过道的左侧通过古式长廊又与明楼的另外两部分连接起来:南面四间平房也是包厢区,明楼的厨房和洗手间则统一集中在“小白楼”里。

[Rn}]%x*Z0 99古建网8r/b%]du eG4t4l"BG

说到当年买房子的事,阙旗明说蛮偶然。那天他去公园路找办公场所,无意间看到沈衙弄口有幢老房子空关着,虽然一派荒芜景象,但搞建筑装潢的他很快喜欢上了这座老宅子。

Ym y;a)b@0d0 99古建网?x:](m0\ j.]!g#v

2001年,已空关了近4年的老宅迎来了新主人。“杂草丛生,门窗、地砖残缺不全,墙面上到处都是漏过水的黄斑和剥落的墙皮,门上还有被白蚁蛀过的痕迹……”对当时的情形阙旗明记忆犹新。99古建网R&Q k0B,az&~0[y

99古建网5@ D8pmA'M/r2H c&\

买下来时并没有人告诉阙旗明这是古建筑,更没有人告诉这是谁的故居。但在他的心里已有了明确的方向,就是要把苏式古建筑的元素融入整修中,恢复明清老宅的原貌,并把它打造成苏州上层名流来往的地方。后来把它取名为“明楼”,也有此用意。“修复工程的花费比买下要多得多。 ”在不改变原有房屋格局和外墙立面的宗旨下,阙旗明自己设计,自己当总工,对老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门、窗、门板重新修整好,天井进行了园林式的绿化。凡是客人能走到的地方都铺上与古宅相配的青砖,“这些青砖都是到陆慕御窑拉来的,至少拉了两三卡车。 ”

6l%viI.N0 99古建网rc+M4Q7j v

阙旗明还根据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审美特点,让面积并不大的古宅变得曲径通幽。古建筑有个弱点是采光性差,于是阙旗明在公共部位,采用全明的落地玻璃,既达到了通透的效果,又能让客人行走时欣赏天井里的景色。而各个包厢间则采用彩绘玻璃,既隔音又亮堂。另外,古建筑亮化工程也是明楼首创的亮点,把光带绕在瓦当上,这样就把古建的轮廓全部勾勒出来了。

5He`2|$S6yNwc0 99古建网4I)k1FH9_U7oSc

2002年,一座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重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它的修复,被人们称赞为利用民间资本保护古建筑的典范。

`%rlz!{t^y&k0 99古建网.Ra%Y;KwsHj

每年维护 花费五六十万筑漏油漆99古建网(df#I ?:m.t&B!h?%A

-c_6Q`s)sI0明楼开张之后又经过了两次大的整修。

0sv_4wWDY"q0 99古建网)n+f#RW4` {D/U J

一次是挂上“控保建筑”和“吴大澂故居”的铭牌后,更坚定了阙旗明保护古宅的决心。他严格按照文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整修和维护。原来明楼的大门开在南面四间平房那儿,这次他把大门移到了现在位置,并在大厅中堂放上吴大澂的大幅书法,让客人一进门就感受到吴宅的味道。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宅,阙旗明把在原堂楼中间主厅“秧河厅”包厢的卫生间统一移到了“小白楼”里。随后又搭建了木构回廊,使明楼里三部分贯通起来,在总体风格上融为一体,以致“有一次文管局的同志来丈量故居的面积,把南面那四间也量了进去,我说那儿不是的”。

*S.n1x;L(q3Ko0

!NT;LR~:zYD9mw0之后的一次整修主要是挖掘吴氏文化,营造更浓的文化氛围。各个包厢里挂上名人字画;过道、走廊等客人休闲区按旧时格局式样重新摆设,连烟灰盆、垃圾箱都用上了青花瓷。天井摆放了盆景,小院种上了紫藤和竹子。餐饮方面除了鲍翅宴,还开发了吴家私房菜。99古建网,cu/O9?F ]9o

99古建网vm1z]GW

宾客纷至沓来,不仅来品尝美味,更是来享受旧时大户人家的庭院风味。“明星来了不少。有一次我印象非常非常深。”2003年春,明楼迎来了一批上海来的特殊客人,一行十来个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到明楼好像不是为了吃饭而来,他们边走边看边议论,有的说我曾在这儿青砖地上跳过牛皮筋,有人说在堂楼穿来穿去捉迷藏……原来他们中大多数是吴家的后人,听说老宅修复后,结伴过来看看。“中午我请他们在后面二层堂楼的正厅吃了顿饭,他们说好像又回到了从前。 ”

#Q7^0MB6B7ngMD0

:NyL A7e|0每年,阙旗明都要花费五六十万元用于老宅的维护,主要是筑漏和油漆,以目前明楼的经营收入来讲,是足以保障的。在他看来,由私人出资开发保护老宅子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以房养房当然最好,但现在更多的老宅子处于小街深巷中,所以很多人觉得利用的价值不大。但像礼耕堂之类成为私人会所也是个很好的出路。当然卖给谁也很重要,喜欢老宅子的人就会当回事把它保护好。保护好了,也是给社会做贡献。我也不知道明楼今后会姓谁,但我把它修复起来,保护好,至少给后人留了点文化遗迹。 ”

L}(FAs])VA0 99古建网^ E4].rHX/d-Z,yM!p)m/\

□本报记者 黄 洁

b.Zu%y&NYfI^$[0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新疆:哈巴河县东塔勒德水库淹没区涉及的古墓葬考古发掘工作圆满

下一篇:国宝私家园林曲园闭园大修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