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
古城苏州,无数文化瑰宝散落民间,乡间星罗棋布的古村落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村里的人渐渐少了,古村落也渐渐萧条。如何留住这些美丽的古村落,让这些吴文化的活化石得以保存,越来越受人关注。
苏州各级政府深知古村落的价值,采取种种办法加以保护与开发利用,光最近三年,我市用于古村落保护的资金就已达数亿元。但对于面广量大的苏州古村落,资金缺口仍然巨大,仅吴中区估算,未来五年用于古村落保护的经费高达25亿元。现实摆在所有人面前,光靠政府出资不够,只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所在。但是,社会资金的参与,又会碰到土地属性、房屋产权等无法绕过的问题。这才是让苏州古村落保护频频遭遇瓶颈的关键所在。
如何绕过一些体制性障碍,让更多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开发,并兼顾到村民、开发者与政府的多重利益,这是摆在所有古村落面前的全新命题。在这方面,苏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典型的例子是陆巷与明月湾。陆巷古村由政府和社会资本修复惠和堂、宝俭堂等5个明清古建筑,一并纳入古村落旅游路线,对外开放实行“一票制”收费。投资者分别按古宅大小、价值的不同等级,参与收益分成。明月湾古村修复工程同样由民间资金与拥有古建筑的农户一起参与。
一句话总结此类古村落保护开发路径,那就是政府、社会力量、古宅业主三方合股,通过旅游门票回本付息。好处是暂时回避了产权纠纷;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过分依赖门票收入,一旦游客达不到一定的量,投资者将入不敷出难以持续。以明月湾为例,每年游客10万人次,按门票挂牌价每张50元计算,也不过年入500万元,实际上网预订价每张仅为35元。实际门票收入,与2200多万元的先期投入相比,回报率相对较低。
如今风生水起的安徽宏村、西递等古村落“复活”之路值得我们借鉴。上世纪80年代末,宏村、西递先后都曾轰轰烈烈地尝试过旅游开发,但过分注重门票收入,以及利益分配不均,使村民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情绪,开发保护举步维艰。10多年前,休闲地产商中坤集团接手运作这些古村落景区项目,第一步就是进行保护开发理念的颠覆与创新:用古村落建筑的魅力、原住民生活的神秘,吸引来人气,最终让这些游客落脚在围绕古村落而建的各类度假项目中休闲消费。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在抢救、保护和挖掘古徽文化的同时,跳出门票经济的思维局限,形成古村落开发产业链,把赚利润的任务放到食、宿、文化消费等环节中去。事实上,摆脱了门票依赖,反而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去年宏村接待游客人次过百万,门票收入过亿,其中三分之一归村民所有。
客观而言,村落形态完备,文物遗存多,价值高内涵丰富,是苏州诸多古村落的一大特色,这意味着苏州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的先天条件不错,但古村落要“活得滋润”最重要的是不断创新保护开发模式,这是宏村、西递的复活故事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路人甲
下一篇放大 缩小 默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