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
陆巷 □记者 濮建明 宗文雯 摄
明月湾
杨湾村老屋
陆巷
在苏州多数控制保护古村落中,大量古建筑和文化风貌遗存或年久失修或遭到人为破坏,修缮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政府资金投入捉襟见肘的同时,民间资本却被政策限制拒之门外———
古城、古镇、古村落组成了苏州历史文化遗存的完整三位一体。近年来,在加强古城、古镇保护的同时,古村落保护也逐渐引起重视。
2005年,我市公布了14个控制保护古村落,其中市区11个全部在吴中区。目前在这些古村落中,有像陆巷、明月湾这样热门的旅游景点,而更多的则是急需修缮保护的古村落。在昨天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视察古村落保护工作座谈会上,记者了解到,面对古建筑破败、人为损坏以及村民改善生活需求与古村保护的矛盾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苏州古村落保护却一直被资金和政策的缺乏所困扰。
一家欢喜多家愁———
陆巷明月湾赚得“盆满钵满”
杨湾村老屋却大多是“危房”
苏州古村落保护是在近十年间逐渐成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关注点的。2005年,我市颁布了全国首个地市级关于保护古村落的地方性政府规章《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得益于该《办法》的实施,陆巷古村在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共同运作下,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据介绍经过先期保护性开发后,2005年,陆巷以“镇旅游公司牵头,村民以古建筑入股,民间资本合作”的方式,正式走上了旅游开发之路。随后,这一模式被复制到了明月湾古村的保护开发上,也将明月湾塑造成了休闲旅游胜地。
同样是在东山,杨湾古村却没有那么幸运。昨天,当记者走在杨湾“人”字形的青石小路上,破败的古式建筑随处可见,有的甚至在巷子口就刷上了“危险,勿近”的红字。即使是在明善堂这样全国文保单位,除了砖雕门楼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木质建筑损坏得也十分厉害。根据调查,目前杨湾村所存的39处明清建筑绝大多数都处于“危房”状态,导致了它不可能复制陆巷或明月湾的开发模式。
据市人大代表徐阿大介绍,根据他们的调研,目前苏州大多数古村落民居年久失修、人去楼空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房屋损坏、屋顶渗漏、墙面裂缝、虫蛀腐烂等情况。一些居民由于缺乏保护意识,为改善生活水平将老宅拆除盖新房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同时,随着房子的拆除和居民的减少,也使得由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组成的社会连接纽带逐渐被瓦解。导致很多代代相传的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亡。
缺钱缺政策———
村民住着破房子搬不走
民间资本看着房买不着
谈及古村落保护,吴中区区长金洁最大的烦恼就是缺钱。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近年来,吴中区已先后投入1.5亿元进行古村落的修缮、维护和开发,每年还拿出300万元用于奖励和补助社会资金投入古村落保护。然而这11处古村落每处的保护资金投入至少需要数千万元,共需近10亿元。这些资金如果单靠政府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
在2005年颁布的《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中,首次允许以股份制形式对古村落进行保护、经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古村落保护。陆巷和明月湾就是受益者。然而能“打包”经营的古村落数量有限,在实际操作中,政策限制成为了古村落保护资金多元化的一大瓶颈。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村民宅基地只能一户一宅,许多居住在古宅中的村民,面对日益破落的大面积老宅,既无力按照文物保护要求投入巨资进行保护修缮,又不能在古建筑外再安排宅基地建设新房外迁。据吴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就直接导致了村民任老房倒塌或者干脆拆掉老房。同样,由于政策规定农村宅基地不能转让过户,古村落中的古宅就不能进入市场进行合理流转。有意于购买古村落内古建筑进行保护开发的民间资本,就只能对古村落保护望而兴叹。
即使是由政府出资对古村古建筑进行修缮,也遇到了政策难题。以杨湾村为例,目前村里现存的大多是明清建筑,而明清建筑产权为私有化。而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房屋产权人是保护的责任人,如果责任人无力维修,政府有责任对文物进行抢修,然后向责任人结算维修费用。这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
创出苏州模式———
像老街巷那样先保护后开发
像古建筑那样引入多元资金
苏州古村落保护该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在昨天的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视察中,一些市人大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