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明代龙纹罐
11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通过9个月的努力,该所对新建成都至重庆客运专线沿线重要文物点已完成第一阶段抢救性发掘。这些从汉代至明清的古墓葬、古遗址,反映了沿线各区域历代风俗变迁,对研究汉代与唐宋时期及明代的墓葬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去年9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建成都至重庆客运专线所经区域进行了地面踏查与地下勘探,共计确定12处重要的地下文物分布点。自今年2月起,该所开始对各文物点开展抢救性发掘。目前,沿线涉及的11个文物点已发掘结束,发掘面积达2400平方米,出土了数量众多、质地不同、器形内涵丰富的珍贵遗物。其中有两处文物点,是本次发掘工作的重要发现,分别是汉、明代的家族墓,面积较大、保存较好。考古人员介绍,通过对各文物点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和清理,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这对于汉代与唐宋时期及明代的墓葬制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点击一]
东汉仕女俑造型“时尚”
双流县新兴镇的一处东汉崖墓群,是此次发掘中的重要发现之一。
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大型崖墓,长约30米的甬道两侧,分布着11个方形墓室,随处可见排列整齐的陶棺,完整的共有15具。“根据遗留的残片判断,这座墓里原本至少有30具陶棺。”现场负责人谢林说,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多达11个墓室、埋葬至少30人的崖墓非常罕见,“从规模上看,这肯定是个大家族。”
尽管曾多次被盗,但考古人员还是在一个墓室中发现了一些相对完整的随葬品。其中,一个簪花东汉仕女俑最为 “抢眼”。这名仕女正值妙龄,眉目清秀,头挽高发髻,发上戴有花卉头饰。整体造型不仅颇具风情,而且在今天看来仍非常“时尚”。下一步,考古人员将尽量修复还原。
据考古人员介绍,此处应存在一个一定规模的崖墓群,但列入铁路建设范围之内的仅有10余座。
[点击二]
明代古墓已有排水系统
在龙泉驿区柏合镇双碑村,考古人员抢救性发掘了一处占地约700平方米的明代墓葬群,13座明代古墓得以重见天日。
其中一座双室墓中,4扇石质墓门,吸引了谢林的注意。墓门保存完好,异常精致。门上雕刻有花卉、祥云等精美图案,门槛上还有铜钱状排水孔。虽在地下埋藏了数百年,但4扇墓门仍能平稳地开启闭合。
进入墓室,考古人员看到棺台凸起于地面,棺台两侧的地面上,有类似水沟的凹槽,并与门槛上的“钱孔”相连。这种设计结构,表明墓主在修建墓室时,就已充分考虑到雨后墓室积水的可能性,特意设置了排水系统。至于设计成钱币造型,主要是由于钱币象征着财富和吉祥,是墓主身份的一种体现。
据考古人员介绍,墓室中干燥,说明排水系统起了作用。(四川日报 记者 陈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