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门弟子专家团之我见”之一——访中国古建筑学会常务副会长刘

日期:2015-09-07     浏览:68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中国古建筑学会-新闻动态

努力迎接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时代的来临

文-肖一鹤

 

刘穗池先生是罗哲文先生的弟子,同时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古建项目组主任、中国古建筑学会常务副会长,日前他接受了“罗门弟子专家团之我见”专题的采访:

 

学会编辑:刘会长,您是罗门子弟同时也是中国古建筑学会的副会长,对于这个双重身份,关于罗门弟子专家团有怎么样的想法和建议建言?

刘穗池:首先作为罗老的弟子,在他晚年时我们有幸参加他很多有意义的工作。比如罗老在世时,一直教育我们一定要把中国的古建筑传承做好,不要让这个中华文化的瑰宝坏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所以作为罗老的弟子,在他百年之后,我们一直致力于古建筑文化的发扬、推广,我们推广古建筑文化,通过论坛和出书来发扬这方面的工作。

另外,我们也给一些地方政府的建言,使他们在保存古建筑的体系上多一点尊重历史,少一点毁坏我们的文化。在当今中国从事古建筑研究的机构不多,爱好古建筑的人相当多。尤其改革开放到现在,通过30多年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建筑业的发展,逐步发现欧美的部分建筑体系,或者说有些创新的建筑体系在现有的工作中成为垃圾,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现代垃圾。那么,古建筑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发挥它自己的魅力,它不仅仅是我们文化的标志,更重要是代表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所以作为罗门体系的人,主要的任务是发扬光大这种优秀的文化,解决如何把它传承下来的问题。

传承下来必须有几种方式:第一:首先是我们自身引起重视;第二:我们真正能够给这代人一些想法和做法,想到的这些我们用身体力行的方法去改变现有的不均衡分配和不均衡的对古建筑文化不重视的局面。中央已提出要发展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同时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如何更好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赶上一个伟大的时代。我的想法是在一些断代的工程,断代的工作上:比如木作、石作、石雕、砖雕包括老工艺:比如失去的铜扣、挂件等,都有很多文化的诉说源流在里边。但是今天在这个历史的关头,我们应该做些事情。我希望仁和同仁不要以门派之争、个性之争,应该注重大局,把传统文化作为发展的方向,把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未来,把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源泉,求得大家的认可。“和而不同”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我们应该遵守和而不同的发展方向,为我们共同选择的以致爱好的致力于这个行业发展的人们,找一个精神的家园。不论同门或者不是同门,只要是爱好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份力量保护传统文化,都能汇成汪洋大海。只要我们用真心来呵护古建筑体系,将来我们这代人做的事情,后人也不至于说我们碌碌无为。我想,任何朋友任何人,只要尊重这个体系,都可以出一份力发一分光。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出一个人,就是李瑞森先生,他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前辈,我希望他在这个时候能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还有马炳坚先生,还有刘大可先生,希望他们能够多给一些支持,我们不搞彼此怀疑、彼此争派的不正常东西。从古到今,只有团结才有力量,不团结哪有未来?!我们古建筑体系能不能做出表率,我们拭目以待。我会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奉献,谢谢你!

 

学会编辑:谢谢刘会长,第二个问题,罗门弟子专家团在古建筑研究、科研以及和商业相结合这个角度如何去定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体现它的价值?在古建筑领域如何去凸显出它的地位?

刘穗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持有的古建筑体系有些地方确实是毁灭性的摧毁,现在有很多地的政府、企业都想恢复古建筑体系。我也去了很多恢复古建筑体系的地方去看了一下,没有罗门专家团的成员参与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都做错了。这一错就是一百年、二百年甚至是永恒,找不到真正古建筑的规制、方法,以及属于自己的营造法式。罗门弟子专家团的成立,之所以组织这样的团队,更多的用意是服务地方、服务于政府,使他们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中国建筑体系里的精髓。专家团组建的目的更多是服务于社会,所说的服务于社会就是按需所做、按劳分配,根据付出劳动应该形成商业的规则。打个比方,鱼没有水,鱼不能活,有水无鱼没有生气,这是一个生死相关的关系。我建议组建专家团,现在正是好的时期,那么如何去组织专家团,需要相应的法规出台,哪怕没有法规我们内部的法规也可以作为保证体系出现,要发起倡议书。

我曾经在2010年在成都组织了第一次中式建筑论坛,当时罗老亲自到场,我提出中式体系也是创新的概念,中式建筑体系发展到今天,家庭坏境、社会环境以及我们的家居坏境当中广泛的被利用。

在方寸之地如何表现古建筑体系,用我的话就是:四季如春、鸟语花香、方寸之地而见大开,这是古建筑的真正魅力。苏州园林引领中国古建筑文化上千年历史,到今天为止它的魅力在哪里,在古建筑体系中深入人心,人们去到这个地方,仿佛与天地共生共存,天地人仿佛融为一体,真正达到古建筑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组织罗门弟子专家团需要拿出更多的智慧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政府,不要用超思维的方式把现有的定制下来的东西,由于创新而做的不伦不类,甚至做反了做错了,这种方向性的错误会错一辈子甚至错千年,能否在我们手上挽救下来,我们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人要汇总出一本书,这本书不能是普通的合集,而要汇集大家的智慧,孟老先生曾经把《营造法式》编修整理出来,我们能否把古建筑领域的代表人物邀约起来,这是我们的心愿。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有后勤保障,我们如何拟定一个范围,如何筹措资金这个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那么我想,这个问题需要群策群力,不管是成立松散型的古建基金,或者以经营获取的比例加入进来共同去发展它,事业才有真正的发展。这是我的思路。

 

学会编辑:刚才提出的前两个问题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考量,针对刚才您提到中式建筑体系,我想问一个微观的问题:关于中式四合院、祠堂与姓氏文化这两个具体课题,您是如何去展望的?

刘穗池:根据这几年的探访,各地的确逐步的恢复了对中国居住环境的要求,甚至有些对环境的要求已经逐步落实了。出现一个新的情况:很多机构、很多部门在从事着建筑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些人在做四合院建筑,众所周知:四合院建筑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居住环境里边经典之中的经典,讲究天地人在一起生活的环境,由于这个问题的出现,确实有些四合院做得不伦不类,名为四合院而没有四合院的样,名为四合院没有四合院的韵,名为四合院做完之后没有四合院的魂,一样的建筑材料一样的建筑时间一样的建筑成本投入,因为主创人员、施工人员以及懂得四合院精髓的人不多,并不是搬过来抄过来就是四合院,住在其中的人并不开心。所以,这种资源的浪费是痛心疾首的,我们应该把四合院建筑文化作为研究的方向,扎根于大地服务于现有的人们,是他们真正领略到四合院的魅力、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要把这些整合起来。当然,这离不开建筑风水体系的指导,如果没有这个指导体系做思想后盾,古建筑的魅力就完全失去了。我的想法,应该从这个角度提出来。

目前,社会上出现一个广泛的现象,姓氏学会的成立意味着家族兴旺开始来临,姓氏学会的成立意味着家庭里边必须要修建祠堂。现在中国有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逐步开始兴建、复建或者再建祠堂,实地看过之后感到更加痛心疾首,已经没有祠堂真正的韵味,做的不伦不类。试问一下,如果没有真正的建筑体系把这些思想装进来,在建的新式祠堂一旦建错了又是错几百年。

我们能否作为发起机构,能否通过罗门弟子和认识罗门的人整理出一个脉络,更好的服务这个姓氏体系,给农村带来一个和谐的环境,提升到更好的社交服务层面,使每一个人在这个地方都能领略到中国文明礼仪之邦的心情,中国文明礼仪需要表达的这种相聚在一起、互问温暖,表述出透过一年的劳累回到自己的故土有一种家的感觉。所谓根,祠堂就是根的原本,是根的所归,也是根的所在。

总之,中国古建筑学会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要舍得花钱保护古建筑

下一篇:镇江最美古村落将“保护性拆迁”62处古建,只保留或迁建9处?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