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英村古建筑群

日期:2016-02-29     浏览:101     标签:
核心提示:张谷英村古建筑群

张谷英村群以其明洪武年间迁居至此的始祖名字而定,繁衍至今已到了第26代,村中现在仍然有2000多人居住。古村坐落在三座连绵小山丘的怀抱当中,村前有一块直径约3米的天然巨石,形成“龙戏珠”的格局,四季都清澈见底的渭溪河在村中穿过。 .
名为村,却实际是1700多间明朝和清朝修建而成的民居全部连成一片,在“村”里走家串户,“晴不曝日,雨不湿鞋”———这是张谷英村最大的妙处。古村里有60条巷道,这些光线幽暗,一米多宽的巷道既将多户人家分隔成独立的院落,又将各家连接在一起———巷道两面是各家的高墙,顶上覆盖着瓦片,村里人走家串户,凭借着四通八达的巷道,雨天不用撑伞,夏天则免去遭曝晒之苦。张谷英村里最长的巷道长达74米,巷道隔开的每户人家,都有着科学布局的一套套堂屋、厢房、厨房、厕所和卧室。与穿村而过的渭溪河、大门口两侧的烟火塘相结合,总长1000多米的巷道几百年来还保证了古村没有受到火灾的重大侵害。偶有火灾发生时,村里人可以依双臂与双腿撑在狭窄巷道的两壁上,爬到巷道顶,掀去瓦片,平时连成一体的房子中间即刻有了一条隔火带,火路被截断,火灾损失就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

张谷英村群 - 雕梁画栋
. 古村里的建筑有很多都是明朝时用砖头垒成,所谓“明砖汉瓦”,这些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的,现在看起来依然异常坚固,砖与砖之间灰缝饱满,当地人说,用铁钉都钉不进去。古村的墙壁一律用的是厚三寸、宽六寸、长九寸的砖,堂屋地面则铺满“六寸六”的大方,美观而整洁。虽是古朴的村子,但其中建筑细处却也无处不透着雅致———繁复雕花的木窗、梁柱转接处的动物雕刻、天井鼓壁上的松竹梅图案、屋梁下栩栩如生的“八骏图”、这些移步换景、于细微处显精美的木石雕刻历经百年风霜,依然完好无损。洞庭银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18年在巴拿马国际名产会上被列为世界名产之一。 . 
据清《巴陵县志》记载:“银鱼产洞庭湖岳阳君山水域,中外名产矣”。其体态呈圆条状,长约1至3寸,眼露黑点,没有鳞片,银白透明,堪称淡水鱼中的上品。银鱼的来历,有一个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相传王母娘娘因孙悟空偷了她的蟠桃,气得两眼冒金花。成天无精打采,披头散发,不幸将头上两根银簪掉落在洞庭湖里,化成一对银鱼,洁如水晶白如银,体形细小而透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银鱼的始祖。银鱼不但肉质细嫩,而且含蛋白质丰富,并具有滋阴补肾之功能。食时,一般将鲜银鱼取熟猪油煎炒或以素肉、鸡蛋烹汤,或用银鱼煮粉丝,是味道鲜美的佳肴。银鱼晒干后,掺汤和煎炒也各有特色。
唐代白居易有感于此,作诗以赞:“庭前供白子,天然三寸长”,他所说的“白子”就是银鱼。从而可见小小的银鱼从唐代起就成为了席上珍品。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多次品尝银鱼。银鱼一般喜欢在水浅草多的湖水里生活,岳阳为主产区之一。在君山、城陵矶一带湖中,湖洲平坦,水草丰美,很适宜银鱼的生长。银鱼的繁殖过程很奇特。它产卵在数九寒冬的湖面冰雪之上、卵子随冰雪溶化呈现出凉粉状,晶莹透明,浮于水面、到次年开春气温回升,它才开始孵化,直到五月份才尾成鱼。由于生长缓慢,所以产量不高,价格也很昂贵。

张谷英村群 - 张谷英村介绍:
是我国日前公布的首批2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的其中一个;它,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同姓单一的大家族,村里居住着2600多人,全部姓张,600多户人家以同一血脉相连;它,是深藏在湘水深处的神秘古村落——张谷英村…… 
来到张谷英村一定要看一看张谷英大屋,因为这个大家庭的人都住在同一屋檐下。 
张谷英大屋占地5万多平方米,拥有大小房屋1732间,是一个历经明清几代的庞大群,有着“岳阳楼外楼”的美誉。从空中鸟瞰,大屋屋宇绵亘、檐廊衔接,自东南向西北绵延铺陈2里之遥,蔚为壮观。
大屋最具特色的首推结构。它采用的是“丰”字形的平面布局,纵深南北、横贯东西,巧妙地依地形纵横布置。高堂庭院被安放在纵轴线上,一般由三到四进堂屋组成,多的可达五进。纵轴两边又并列伸出三到四道横向分支,每一分支也由三到四进堂屋组成。一般来讲,每一分支的一组堂屋是由家族的一支居住,而一组堂屋的每一间堂屋和堂屋两边的房子就由一个家庭居住。每进堂屋的屋顶分别由4根大圆木金柱支撑着,各进堂屋之间由天井、屏门或鼓壁隔开,但屏门可闭可开,使得多个宽大的堂屋、天井能连成一片,让人感觉豁然开朗。
大屋的每一间堂屋都有着各自明显的功用,或祭祖或婚嫁或集体议事或生产做工。堂屋两边又分正房和厢房,居住的分别是长辈和晚辈,厕所和畜圈则分布在大屋的边缘,这样的设计既合理又卫生。这种大规模纵横交错的总体布局,目前不仅在国内几乎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极具考察研究价值的。 .  
支撑起张谷英大屋“丰”字形结构的是四通八达的巷道。巷道是大屋的筋脉,既分割了界线又联系了交通。不仅连接起大屋的主干和分支,也维系着这个大家族里各自为政的一个个小家庭的血缘关系。大屋里共分布着60条巷道,直通10个高堂,人走在巷道中可“晴不曝日,雨不湿鞋”。这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巷道,把各片房屋连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也把游客引向一个个崭新的空间。
巷道同时也是大屋最好的防火带。因为设计的宽度只有80公分左右,一旦发生火灾,人们只需撑着就近巷道两边的高墙直上屋顶,把瓦掀开,就能使火苗上蹿,从而截断火路,阻止火势蔓延。而且,大屋正前厅后的庭院两边,各修有一口用石条砌成的池塘,人称烟火塘。塘内平日里植荷养鱼,叶绿鱼跃怡然自乐,一旦发现火情又可以就地汲水灭火。巷道、烟火塘和穿屋而过的渭溪河,一起构成了张谷英村牢固的御火长城,使得600多年来张谷英大屋都没有出现过大的火灾,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在大屋里,和防火同样重要的是采光。大屋的采光靠的是天井,又称天窗。天井在大屋中随处可见,堂屋之间有,厢房、厨房也有。大屋屋脊绵延成一个整体,却能拥有如单家独院般的良好采光条件,天井的作用功不可没。也正是因为有了天井,外界的新鲜空气才得以从天而注,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大屋的通风条件。天井周围的人家,也因此而能够享受到“天地一体,造化阴阳”的悠闲和舒适。
最绝的要数天井的排水。天井的四周和底部都是用磨平的长条花岗岩和砌成的,但不管你怎样仔细观察都找不到其中的排水管道。而同样是以花岗岩和建筑的华清池杨贵妃洗澡的浴井,却有着明显的排水管道。当然,看不到排水管道并不妨碍大屋天井强大的排水能力。600多年来,张谷英村曾无数次遭到大雨和洪灾的侵袭,但天井却从未出现过渍水堵塞成灾的情况。
那么天井的排水管道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妙呢?据传,天井的排水管道是本着风水学上“山管人丁水管财”,财宜藏而不宜泄的原理安排的。所有天井的排水管都自上而下,到进门的第一个天井后左右转弯,从门前的烟火塘或渭溪河中流出,整个过程藏而不露。这样曲水流畅的下水道几百年来畅通无阻,但个中玄妙却一直无人能解,而国家又不允许对的地下进行挖掘,看来张谷英天井的排水将成为建筑学上的千古不解之谜。
大屋的选址也很有讲究。不仅四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而且有渭溪河水贯穿全村,俗称“金带环抱”,从“风水”的角度讲是最佳选址。大屋能够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不能说和它的地形没有关系。环绕在它四周的山峰,丘陵起伏、重峦叠嶂,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大屋不怕天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人祸。600多年来,由于地形的保护,张谷英村一直没有受到过战争的骚扰。即使抗日战争期间岳阳沦陷,日本侵略者在渭洞一带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张谷英大屋也因为隐蔽在山根下,得以再次躲过一劫。 .
关于大屋的选址,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话说明朝洪武年间,有三个好朋友结伴从江西来到湖南的渭洞山区,见这里层山环绕、树木青葱、溪水清澈,应该是一个适合耕种、读书的好地方,就决定在这一带安家定居下来。但究竟选哪三块地方好呢?勘探宅基的重任最后落到了三人中一个叫张谷英的人身上,因为只有他才懂风水。经过一番寻访和勘察,谷英公最后选定了三块宅地,分别是“四季发财”、“禄位高升”和“人丁兴旺”。出于礼让,谷英公让其他两个人先选,最后分给他的就是“人丁兴旺”。后来,其他两位的后代据说果然发了大财,做了大官。而张氏家族600多年来,虽无名卿显宦、巨贾首富,却也人丁兴旺、久盛不衰。岳阳乡间长久以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渭洞有个张谷英,三十六岁见曾孙”,可以说是张家人丁兴旺的夸张写照。
近年来,随着外界对张谷英村报道的增多,这个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老村落,正一点点向世人掀起笼罩在它头上的神秘面纱。而最近又荣膺“中国名村”之列。关于它的历史、民俗与风情,还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与故事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与探寻。“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许多人都知道湖南有个岳阳楼;但许多人也许不知道,从岳阳楼往东南驱车70余公里,有一个号称“天下第一村”的神秘村落——张谷英村。
日前,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审定了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10个镇和12个村获此殊荣,张谷英村榜上有名。
张谷英村位于岳阳县渭洞山区的盆地中,四周青山环绕、溪水淙淙,是一块风景优美的风水宝地。据张氏族谱记载,张谷英村的村名是以明朝洪武年间的迁始祖名姓而定的,相传至今已繁衍了26代。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同姓单一的大家族,村里居住的2600多人都姓张,600多户人家以同一血脉相连,各个家庭实际上是同一血缘的许多分支。
龙珠石位于当大门前、龙形山口,直径约3米、高2米,形状酷似一颗珍珠。相传,当年有两条大龙同时争抢这颗珍珠。结果被张谷英大屋后龙形山的真龙抢到,张谷英村因此而人丁兴旺;而另一条长垅山的懒龙没有抢到,结果长垅山就只能用来种地,因为要人们经常给它松动一下皮。 .
当大门位于张谷英村龙形山前,也就是“龙口”上。门前有溪,溪上有两座八字形的石桥,被称为“龙须”。此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内有大小堂屋和天井各24个,住房422间,建筑面积9200米。大屋的整体形状像一把打开的折扇。设有两道大门,大门门框都由花岗岩石凿制而成。
上新屋位于龙形山尾。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由张谷英16世孙绪彬公所建,建筑面积7560平方米,共有房屋172间,具有明清时期古庄园建筑雏形。从外观上看,结构严谨,高墙耸立,从高处俯视,像一个飞机模型。整个房屋以木结构为主,以、花岗岩结构为辅,有六进七井八横堂。堂屋地面全是六寸方砖铺成的各种图案。堂屋两侧、天井回廊相互对称,四通八达。
百步三桥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位于张谷英群的中部,在不足百步的距离中,依渭溪河水回环曲折之势拱起三座花岗岩石桥,形如弯曲散布的仙网。石桥两岸建筑鳞次栉比,桥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图画。

张谷英村群 - 历史文化名村群保护示范工程
张谷英村群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群落之一,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2001年张谷英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张谷英景区已成为湘北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2008年在湖南师大及市县科技部门的大力争取下,张谷英村被列入科技部重点支持项目――历史文化名村群保护示范工程承担单位之一。这一次专家组主要调研有关新建居民点、修缮的规划工作。这一项目的实施将为张谷英村注入科学发展的理念,也为我省合理保护与开发村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下梅村明清古建筑群

下一篇: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

 
 
更多>猜你喜欢古建筑百科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