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古建筑群

日期:2016-02-29     浏览:95     标签:
核心提示:东山古建筑群

东山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至清代楼阁寺观群。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城东隅,南临锦江。占地约3万平方米。铜仁东山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明清群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山巅建的“澄江楼”、 . “川上亭”,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增建的“大观楼”,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的“奎星阁”,以及其他清代崇真观、崇仙宫、真武观、文昌宫、大雄殿、武侯祠、魁星楼、护国楼、二吴亭等。大致分山顶、西侧山坡、南侧崖顶三组。山顶仅存的雷神殿和真武殿,一前一后,面阔各三间、五间,山墙均为屏风墙。真武殿后还有大雄宝殿及吊脚楼形式的左右配殿。现辟为贵州铜仁文化博物馆。馆旁有建于1912年的光复纪念碑。


东山群 - 东山群
铜仁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是历代“开辟苗疆”的前沿阵地,不仅长期驻扎重兵,而且较早实行 . “流官”治理。现今铜仁、松桃境内,特别是邻近湖南凤凰、花垣一侧,尚存滑石营、豹子营、龙漂营、报国营、正大营、官舟营、麦地营、太平营等军事建筑遗址。从残存的遗址、遗迹可以看出,这些建于武陵山区的军事建筑,是明清王朝蚕食苗族人民的肥田沃土之后,为维护既得利益而修筑的,具有强烈的进攻性。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加速了中原文化与苗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使铜仁成为古代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荟萃之地,留下许多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遗产。 

东山群 - 庙宇与会馆
东山庙宇建筑分布于山顶、山腰及山麓。明清以来,先后建过几十座庙宇,现仍存川上亭、雷神殿、真武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此外还有观音阁、镇远楼、双峰阁、藏书室、洗墨池、云彩江声等或遗迹。建筑依山就势,由南而北,由西而东,逐渐升高,体现出传统建筑与山区地形的完美结合。 
川上亭建于东山临江绝壁上,为两重檐六角攒尖顶。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硬山顶。真武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穿斗式硬山顶。雷神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硬山顶。飞山庙位于山麓,为清康熙年间续修边墙、镇压“红苗”的副将贺国贤建,现存戏楼、两厢、正殿,建筑面积1145.10平方米。 
铜仁先后建有川主宫、万寿宫、禹王宫、天后宫等会馆建筑。川主宫又称川主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其后屡有修葺。清光绪四年(1878年)增建完善。坐西北向东南。中轴对称。自东南而西北依次为码头、牌楼大门、戏楼、正殿、两厢、观音殿等。现存牌楼大门、戏楼、正殿、两厢等。建筑群背山面水,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7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9米。前带抱厦,面阔三间,通面阔13.5米,进深一间3.6米,穿斗式封火山墙顶。梁架上用驼峰及象头形穿插枋。脊瓜柱两侧用云纹饰叉手支撑。格扇门窗。大梁题记隐约可见。左厢维护墙上嵌清咸丰、同治年间记事及告示碑5通。 

东山群 - 城墙与码头
铜仁现存城门两座,码头4处,东山—江宗门—后水门段城墙1800余米。城墙多临水而建,皆以料石砌筑。码头有严格分工,除下南门码头为关卡外,其余均为货运码头。便水门码头、江宗门码头专门停靠锦江上游、梵净山下来的桐油、花生、木材、烟草、药材、猪鬃、朱砂、水银等土特产。中南门码头、西门码头为运往湖南常德等地的土特产和下游运来的棉花、布匹、糖果、瓷器等物资装卸用。川主宫码头为四川人专用,川盐由此上岸并转运黔中各地。明清时代,中南门码头位居铜仁各大码头之首,现仍在使用中。 

东山群 - 民居与店铺
明清以来,随着“五溪”之一的锦江(又称辰水、麻阳江)水运日趋发达,外省客商逆江深入武陵腹地,使苗乡古城、武陵明珠铜仁迅速崛起,大批具有徽派建筑特点的民居相继落成,最终形成具有11条街巷、135栋商住合一的中南门民居建筑群。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贺龙同志入党介绍人周逸群烈士的故居也位居其中。 

东山群 - 民居建筑分布
中山路两侧及双江路。其建筑布局多为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坊,店铺后为多进院、带天井的四合大院。平面上多为小面阔、大进深的格局,满足了在临街方向争得一席经营宝地的需求。店铺多为两层,为避雨和遮阳,常做成两重檐(当地叫眉毛厦),采用产自梵净山的粗大椿木或柏木做抬梁,其直径均在35厘米以上。 
东山群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堪称武陵山区、锦江河畔的一颗明珠。  . 
“铜仁”最早称“铜人”,曾置铜人大小江等处长官司。相传元代有渔民在大江、小江交汇处的巨崖下拣到三尊小铜人,巨崖因此称“铜崖”,其地因此称“铜人”。不论传说是否可信,发源于武陵山主峰梵净山的大江、小江在铜仁相汇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梵净山,如果没有大小江,恐怕不会有铜仁。 
凭借从梵净山流下的锦江,可达百里洞庭,铜仁因此成为武陵山区的最大商埠,仅码头就多达六七座。铜仁码头是武陵山区面向中州大地的重要窗口。铜仁东山群的形成,得益于武陵山区的自然和特产。因此,可以说,铜仁东山群是观察武陵山区丰富资源的最佳窗口。 
铜仁秦汉时为“武陵蛮”居住地,唐宋时为“五溪蛮”居住地。“武陵蛮”、“五溪蛮”是以苗族为主体的众多少数民族的祖先。元代铜仁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土归流”,建铜仁府。铜仁是开发较早的民族地区之一。自明清以来,锦江水运日趋发达,大批湖南、江西客商逆江来到铜仁,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开发武陵山区,再加上川盐入黔,促进了铜仁府的发展与繁荣。与此同时,铜仁还是历代封建王朝“开辟苗疆”的前沿阵地,民族冲突时有发生。反映在方面,即有“经兵火,楼尽毁”、“郡署毁于苗”等记载。但从另一方面看,“前沿阵地”利于加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使铜仁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之地。譬如石库门上浮雕八卦、八仙、古钱、万字、鱼形水草、水牛望月、山羊衔芝、牛角守门等图案。将叶子刻成鲤鱼形,将犀牛望月刻成水牛望月,将野鹿含芝刻成山羊含芝,特别是将水牛角镌刻于石库门上以示水牛把门,都是苗族文化典型标志。在武陵山区,鱼不仅是富裕的象征,还是繁荣的标志,而水牛则为苗族村民的主要崇拜对象。东山群是研究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实物资料。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下梅村明清古建筑群

下一篇: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

 
 
更多>猜你喜欢古建筑百科


服务热线
二维码